太阳概況

學院介紹

當前位置: 首頁 -> 太阳概況 -> 學院介紹

太阳集团1088vip簡介


【學院基本情況】

太阳集团app首页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資源部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并與中國氣象局簽署局校全面合作協議。太阳集团1088vip是太阳集团app首页重點建設和優先發展的學院之一,肩負着發展海洋學科的曆史重任,在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

學院是廣東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單位和全國大氣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單位。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一級學科碩士點,本科設有海洋科學、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3個專業。海洋科學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和沖一流學科、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建設點。大氣科學專業為省部級優勢專業、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

2015年起,學院海洋科學、大氣科學專業納入一本錄取批次招生,海洋學科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2016年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海洋科學進入C+檔,并列第九。2018年,海洋科學學科入選廣東省沖一流建設學科。2019年海洋科學專業入選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2021年中國科教評價網海洋科學研究生教育排名第五。2021年海洋科學學科再次入選廣東省“沖補強”重點建設學科,大氣科學專業入選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2年海洋科學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3年海洋科學獲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并連續入選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2024年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專業廣東省長基計劃,學科及專業建設開啟了新高度。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高層次人才領銜、青年教師為主、充滿活力、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95人,國内講座教授5人,客座教授4人,專職教師76人,實師6人。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37人,博士比例達94%,具有國外留學經曆教師比例43%。學院獲省廳級創新團隊5個,省級人才31人,校級人才11人,包括教育部和廣東省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人,“全國氣象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人才計劃3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2人,廣東省“揚帆計劃”緊缺人才2人、廣東省海洋強省建設突出個人等。

【系所設置】

教學機構:學院下設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實驗教學中心3個教學機構。建有廣東省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大學生大氣科學實踐教學基地、太阳集团app首页海洋技術實踐教學湛江海洋環境監測站基地、廣東省海洋科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5個人才培養基地。擁有自然資源部珠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湖北省氣象局、南部戰區海軍海洋水文氣象中心等40個教學實踐基地。

科研機構:學院擁有省廳級科研平台5個:南方海洋牧場氣象服務中心、粵西熱帶海洋生态環境廣東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自然資源部空間海洋遙感與應用重點實驗室、陸架及深遠海氣候資源與環境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太阳集团app首页-中國氣象局聯合實驗室。

【專業建設】

博士專業2013年獲批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4年物理海洋學開始招生,授予理學博士學位。現設有物理海洋學(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海洋對大氣與氣候變化的響應、海洋遙感與數據科學)、海洋氣象學(海陸氣相互作用、海洋大氣能量交換與水循環、海洋氣象災害與數值模拟)兩個學科方向。此外,也開展海洋化學(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邊緣海地質(海洋沉積與古氣候)方向的碩博研究生培養。

碩士專業學院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氣象專業碩士點。現設有物理海洋學、海洋氣象學兩個學科方向,同時開展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海洋沉積與古氣候變化方向碩士培養。

本科專業學院設有海洋科學(物理海洋、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專業方向)、大氣科學(天氣動力、海洋氣象和氣候變化專業方向)、應用氣象學(應急減災、雷電防護專業方向)3個專業。海洋科學專業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大氣科學是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人才培養】

堅持“海洋使命、務實創新、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培養理念,突出學科交叉和區域特色,培養富有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海洋和大氣人才。2023年學院本科生人數達1295人,碩博研究生130餘人。近三年,本科生參加學科專業競賽,獲獎國家級和省部級150餘項,學生以第一發明人獲得專利/軟著38項,在各種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8篇,升學率在全校名列前茅,連續三年被學校評為考研先進單位。研究生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學生就業情況良好,畢業後赴海洋、大氣相關企事業單位及科研院所工作,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與認可。

堅持“海洋使命、務實創新、家國情懷”,突出學科交叉和區域特色,構建“3+3”培養體系,實施“645”培養舉措,“5個3”質量保障措施,在專業理論學習基礎上,強化黨建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科研育人、服務育人,從思想引領、學術熏陶、創新驅動、實踐鍛煉、技能提升、服務社會六個層面,培養富有自主學習能力的拔尖創新型和三能應用型海洋和大氣人才。

【科研成果】

學院的科研成果豐碩,近三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研發計劃、科技部重大專項等課題130餘項,科研經費達5800多萬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及調控機制、海洋生源要素遷移轉化與海洋生态系統演變、氣候變化規律及氣候極端事件發生機理、沉積構造演化及其資源 災害效應、熱帶氣旋及海洋響應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J. Phys. Oceanogr.》、《J. Geophys. Res.》、《Mar.Pollut.Bull.》等國内外知名期刊發表論文270餘篇,編寫專著譯著9部,獲專利120項。榮獲“廣東省科技合作獎”、“海洋工程技術特等獎”、“海洋科學技術二等獎”、“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省級以上科研獎勵7項。

【交流合作】

海納百川,博采衆長。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近三年來,先後邀請國内外60餘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或學術交流。承辦'South China Sea Annual Meeting”、“陸架淺海動力學及生态效應講習班”等多項國際、國内學術會議;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開展物理海洋雙碩士學位培養項目(Double Master Degrees Program);與WHOI、UMD、NOAA、UNSW、LSU、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部等多家單位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保持合作,與多家涉海企業和氣象局簽訂了聯合培養人才計劃。

【服務社會】

學院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将科研成果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共同培育成果。以海洋環境保障與災害預警為目标,構建南海西北陸架海三維立體檢測體系,改進台風災害數值模拟理論,發展了高分辨率海氣耦合模式,為近海養殖業、濱海産業等提供海洋、氣象災害的影響評估和預警策略。同時積極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水面水下活動提供水文和氣象保障。學院将堅持“立足廣東、深耕南海、走向大洋”,聚焦國家戰略、聚焦科學前沿、聚焦社會需求,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水平,産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努力培養具有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海洋、大氣複合型人才,為南海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技術服務。


(2025年3月26)

【聯系方式】

學院電話:0759-8218450

學院網址:/



附件【太阳集团1088vip7.6.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