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建設

發展曆程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建設 -> 發展曆程

發展曆程


發展曆程

我院海洋科學學科于2006年起步建設。近十年來發展迅速,先後獲批廣東省珠江學者設崗學科、廣東省緊缺和特色學科、廣東省一級學科優勢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授權學科、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和“沖補強”建設重點學科。是教育部海洋科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和廣東省海洋科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學院設有海洋科學(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氣象方向)本科專業、物理海洋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具備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我校海洋科學學科排名第九。2017-2018年中國科教評價網,我院物理海洋研究生教育全國排名第六。

圖1 學院海洋科學學科發展曆程

師資隊伍

我院海洋學科已形成一支以雙聘院士、珠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領銜,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4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6人;潘德爐和徐德祥院士為“雙聘院士” ;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珠江學者1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人,揚帆計劃拔尖人才2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2人。團隊獲批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

、科學研究

學科立足南海,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已形成“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響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海洋環境變化與災害預警技術”等學科交叉、基礎與應用相結合的特色研究方向。近三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重大合作項目等25項,省部級項目6項,市廳級及其他科研項目16項,科研經費達3000萬元。發表科研論文100餘篇,其中SCI論文45篇,編寫專著1部,獲專利13項。

圖2 海洋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學科平台條件

學院建有廣東省近海海洋變化與災害預警重點實驗室、陸架邊緣海氣候、資源與環境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國際暨港澳台合作創新平台、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等6個省廳級科研創新平台,儀器設備總值3900餘萬元,實驗室總面積約1800 m2,形成了以海面-海底-空中三位一體的立體監測系統,為海洋過程研究和災害預警提供了技術支撐。

、學術交流

近三年來,先後邀請國内外60餘位專家、學者來院講學或學術交流,接收6名國内訪問學者來院短期學術合作。參加國際學術會議30人次、國内學術會議200餘人次。組織舉辦國際國内大型學術會議4次。

與UMD、NOAA、UNSW、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南海所、國家海洋局、廈門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等30餘家單位建有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機制,開展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聯合培養。謝玲玲、王磊、李敏、李明明、白鵬等分别赴美國UCL、UMD、MIT、LSU等高校訪問交流學習1-2年,曹瑞雪、侯慶華等分别到美國和澳大利亞學習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