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工作

當前位置: 首頁 -> 人才培養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工作 -> 正文

太阳集团1088vip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 學科(專業)簡介

作者:曾苗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日期:2024-10-17

海洋科學(0707)

我校海洋科學學科在廣東省屬于緊缺和特色學科,是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和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1997年海洋科學本科招生,2011年獲批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授權,2013年獲批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2015年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學科。2018年海洋科學入選廣東省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2021年再次入選廣東省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2022年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23年獲批海洋科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院士工作站。

學科擁有特聘院士、珠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領銜、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國際化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師 100 餘人,國家和省級人才24人、外籍教師5人、留學經曆40餘人,省廳級創新團隊13個。建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等省廳級教學科研平台 20 個,實驗室總面積80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2000餘萬元。學科立足南海,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力争解決海洋多尺度過程、海洋災害監測預報、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環境保護修複等領域的前沿問題,提升海洋開發利用和安全保障水平。近五年先後在Nature子刊、JPO、JGR、JC、MPB等國内外知名期刊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3部,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重大項目等課題130餘項,總經費約1.2億元,獲省部級獎勵近10項。


(1)物理海洋學(070701)

本方向設在太阳集团1088vip,授予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本方向招生始于2011年,現有雙聘和特聘院士2人、拔尖人才講座教授5人、青年珠江學者等省級高層次人才6名、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22名,兼職博導和碩導8人。建有陸架及深遠海氣候和資源與環境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空間海洋遙感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海洋科學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海洋科學與技術省級實驗室示範教學中心等省廳級平台。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等研究項目100餘項,到賬經費5000餘萬元。在《Nature Commun.》、《J. Phys. Oceanogr.》、《Prog. Oceanogr.》、《J. Geophys. Res.》、《中國科學》等知名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00餘篇。設有以下三個研究領域:

1.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運用海上觀測、數值模拟、理論分析和室内實驗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南海陸架和海盆三維環流、渦旋、鋒面、波動、混合等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機理研究,探究能量在不同尺度間的傳遞和演變規律以及動力過程的物質輸送作用。

2.海洋對大氣與氣候過程的響應:采用以物理海洋學為主的多學科交叉手段,開展南海與周邊大洋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動力環境對台風等大氣過程的響應、海洋與氣候變化等方面研究,探究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規律以及海氣相互作用的動力機制。

3.海洋遙感與數據科學:借助學科交叉優勢,結合現場觀測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方法,開展海洋遙感反演技術以及海洋遙感數據應用研究,重點開展南海及周邊大洋海洋環境遙感監測,大數據分析預測海洋過程演變及氣候變化。


(2)海洋氣象學(070702)

本方向設在太阳集团1088vip,授予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海洋氣象學是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的交叉學科, 其師資隊伍是以雙聘院士、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省級教學名師領銜,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教師團隊。現有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17名,專任教師26人,教授5名、副教授5名、講師18名,其中廣東省揚帆計劃緊缺拔尖人才2名,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1名,拔尖人才講座教授4人。2016-2018年先後從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沙特國王大學和英國雷丁大學引進徐建軍、鄧立平和劉春雷等3名教授,并聘請了徐祥德院士、宇如聰研究員、翁富忠研究員等6名校外知名專家作為我校的博士生導師。海洋氣象學科建有中國氣象局-太阳集团app首页南海海洋氣象聯合實驗室,參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南海資源大數據中心的建設。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A類),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粵深聯合重點基金等研究項目30餘項,總經費5000餘萬元。在《Nature Commun.》《J. Climate》、《J. Geophys. Res.》、《Climate Dyn.》、《Envir. Res. Lett.》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20餘篇,其中SCI收錄100餘篇。設有以下三個研究領域:

1. 海-陸-氣相互作用:以資料分析為基本手段,重點研究局地大氣環流的多尺度異常(特别是南海季風)與海洋及其陸面過程的協同作用。

2. 海洋大氣能量交換與水循環:以海洋海氣通量交換研究為主,重點探讨氣候變化中的海氣能量交換機理及其對亞洲乃至全球水循環的影響。

3.海洋氣象災害與數值模拟:以區域數值模式和資料同化系統為基礎,深入探讨數值模式研制及其預測預報技術研究。


(3)海洋地質學(070703)

本方向設在太阳集团1088vip,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海洋地質學是海洋科學和地球科學的交叉學科,師資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教師團隊。現有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16名,專任教師21人,教授2名、副教授14名、講師5名。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青年基金12項,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1項,廣東省自然資源海洋專項重點項目1項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8項,多項地方服務和橫向課題,總經費超過2千萬元。海洋地質實驗室擁有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儀(ICP-MS)、同位素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GC-MS)、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儀(HPLC-MS)、激光粒度分析儀、元素分析儀、XRF元素掃描儀、磁力儀、顯微鏡、重力取樣器、箱式取樣器以及大量海洋沉積物樣品,形成了較為完整無機、有機和同位素分析體系。目前形成了以海洋有機地球化學、古海洋學與古氣候學、海洋沉積過程和海洋地質災害為主的幾個研究團隊。

1、海洋有機地球化學。研究海洋有機質形成演化規律、海洋環境變化和油氣資源以及海洋有機污染。

2、古海洋與古氣候學。通過海洋和湖泊沉積物的地球化學和生物指标,研究現代的生化與地質過程,并重建過去百萬年到千年尺度的海洋和氣候演化及其機制。

3、海洋沉積過程和地質災害。研究邊緣海和海岸帶沉積過程、熱帶風暴引起的海洋地質災害及對海岸的環境和海洋工程的影響。



氣象專碩(0751)

培養滿足現代氣象事業發展需求,具有熱帶海洋氣象地域特色,能夠立足一線、駕馭現代觀測、預報技術,具備業務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師資隊伍是以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省級教學名師、行業精英導師領銜,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教師團隊。現有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15名,專任教師30人,教授5名、副教授7名、講師18名,其中廣東省揚帆計劃緊缺拔尖人才2名,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1名,全國氣象教學名師1人,拔尖人才講座教授4人;行業教師23人。2016-2018年先後從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沙特國王大學和英國雷丁大學引進徐建軍、鄧立平和劉春雷等3名教授,并聘請了徐祥德院士、宇如聰研究員、翁富忠研究員等23名校外知名專家作為我校的博士生導師。氣象學建有中國氣象局-太阳集团app首页南海海洋氣象聯合實驗室,參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南海資源大數據中心的建設。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A類)、氣象聯合基金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粵深聯合重點基金等研究項目20餘項,到賬經費5000餘萬元。在《Nature Commun.》《J. Climate》、《J. Geophys. Res.》、《Climate Dyn.》、《Envir. Res. Lett.》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20餘篇,其中SCI收錄100餘篇。設有以下三個研究領域:

1. 氣象模式與預報預測:以資料同化與數值預報關鍵技術和系統研發為主,重點研究華南及南海區域資料同化和海-陸-氣耦合預報預測系統。

2. 海洋氣象服務保障技術:以熱帶海洋氣象風險評估及預警技術研究為主,重點探讨影響華南地區的如台風、海霧以及暴雨等熱帶海洋氣象災害。

3.氣候變化區域影響應對技術:以氣候變化華南區域影響應對技術為基礎,深入探讨氣候變化對華南區域海洋環境、生态系統、漁業資源的影響;在“雙碳”政策背景下,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應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