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太阳集团1088vip在海科樓505會議室舉行了2023年第20期海學論壇,本次論壇共邀請了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魏澤勳研究員、崂山實驗室的劉海龍研究員和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姜金榮研究員三位專家進行報告。報告由我院謝玲玲院長主持,鄭全安教授和學院部分老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到場聆聽。
魏澤勳研究員報告題目為:南海海洋環流三維結構與變化及其相關動力學機制。他系統地介紹了南海的整體環流。南海作為一個既封閉又連通的海域,同時是連接太平洋-印度洋貫穿流的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并指出呂宋海峽渦度輸入是維持南海水平環流上、中、深三層呈現“氣旋式-反氣旋式-氣旋式”三明治結構的重要機制。南海作為“小大西洋”,其垂向結構存在兩個經向翻轉環流,分别是由季風引起的具有冬季向南、夏季向北的季節變化特征的表層經向流與次表層以下反向的補償流形成的上、中層季節性翻轉和1000m以深的不随季節變化的深層翻轉流。同時,魏老師還介紹了南海深層環流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季節變化特征和長期變化特征,以及南部海峽與大洋之間的水交換。
劉海龍研究員報告題目為:氣候系統海洋模式的發展和應用。主要從氣候海洋模式的基本問題、發展現狀和挑戰、氣候系統海洋模式LICOM的發展三個方面展開介紹。海洋在氣候變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全球尺度的海洋環流具有複雜性進一步導緻了全球變化問題的複雜性。氣候海洋具有複雜的特征,模拟難點主要集中于空間尺度大、時間尺度大、時空分辨率高、守恒性要求高四個方面。劉老師詳細介紹了國内外主要的全球氣候海洋模式和研究趨勢,并指出研究主題包括氣候、模拟、輸送、同化、波浪和渦旋,且發生三大重點轉移:研究對象向小尺度的空間過程和長時間的氣候變化方向、研究模式向将先進技術集成到複雜真實模式、研究地區向邊緣海或内海進行轉移。以及氣候海洋模式的發展現狀,并指出關于未來氣候海洋模式的展望。最後向我們介紹了LICOM模式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該模式主要應用于氣候模拟和預估、海洋短期預報等方面。
姜金榮研究員報告題目為:超級計算助力科技創新。他指出超級計算機具有重要意義,是“國之重器”,是科技創新的“加速器”。可應用于藥物研發、基因組學研究、天體物理研究、數值天氣預報、第一性原理計算、人工智能等研究領域,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姜老師詳細介紹了中國科學院中心超級計算的發展狀況,目前已形成了多個基礎軟件和工具,并長期參與研發大規模應用軟件,助力于學科的發展,而高性能計算技術的培訓也培養了大批超算人才。中國科學院超級計算中心第七代超級計算機“東方”超級計算系統為科學計算提供了強大算力。
各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帶來了各領域最為前沿的進展,大大開拓了師生們的知識面,也激發了學習研究熱情,為未來的科研之路提供了新方向,同時對于學科發展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