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學術會議報道】太阳集团1088vip“海學論壇”(202308期)

作者:蒲鴻嬌 徐宏運 林圳濤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日期:2023-06-19

2023614 日,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2023年第8期海學論壇,本次論壇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陳更新研究員儲小青研究員、鐘文靜研究生海科樓505分别作了題為《熱帶印度洋環流的特征和動力聯系-----海洋波動調控環流》、《渦旋-風相互作用對渦旋的影響》、《孟加拉灣西部偶極子渦旋的特征及産生機制研究》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我院謝玲玲院長主持。

陳更新老師首先介紹了熱帶印度洋環流呈顯著的季節變化特征,介紹了海洋波動對赤道流系的調控作用,即東邊界反射波是維持印度洋赤道流系的關鍵因子,并詳細地講解了赤道中層流的特征與機理。接着介紹了海洋波動對赤道外流系的動力貢獻,東印度洋近赤道的季節性上升流是赤道強迫控制其變化的,而通過潛标觀測到的5°N“渦鍊”結構的39-47周期性經向強流是由赤道動力過程激發的,其本質是赤道對稱波。随後,陳老師闡述了東邊界海洋波動對西邊界流的延遲影響,發現Sverdrup關系”(海洋環流理論奠基石)不能準确刻畫随季風反向的印度洋西邊界流,在增加了“東邊界”延遲貢獻後,結果與實際結果更相符。

儲小青老師首先介紹了渦旋-風相互作用通過埃克曼抽吸影響海洋内部,并解釋了埃克曼抽吸受三個因素的主要影響。研究發現,不同的擾動對中尺度渦都有顯著影響,在渦旋-風相互作用下,渦旋的統計特性和三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此外,綜合分析還揭示了渦旋-風相互作用對海洋深層循環的影響,特别是渦旋誘導的埃克曼抽吸。實驗表明,為了生成真實準确的中尺度渦旋場,數值模拟必須同時考慮表面流場效應和海表溫度(SST)效應對風驅動的影響。這些發現強調了渦旋場的複雜性和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特點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模型參數和初始條件對渦旋場的影響,以及更深入地理解渦旋與風相互作用的機制。

鐘文靜研究生為我們介紹了孟加拉灣西北部的周期性的偶極子渦旋,并通過對渦旋探測的結果進行特征分析,發現孟加拉灣西北部存在一對周期性出現的偶極子渦旋,它在3月出現,6月消亡。孟加拉灣的局地風和來自赤道的沿岸波動共同産生了偶極子渦旋非線性過程尤其是對流項,對偶極子渦旋的産生至關重要偶極子渦旋的年際差異受到ENSO事件的調制。

參會的鄭全安老師對報告發表了專業性的見解。其他老師和同學們就報告中提及的各項概念與研究成果進行了讨論,報告激發了同學們的想象力和科學研究的興趣,為老師們的學術交流提供了平台,為進一步開展合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