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 日,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2023年第5期海學論壇,本次論壇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譚烨輝研究員,在騰訊會議作了題為《南海北部浮遊植物對幾種氣候事件的響應》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我院謝玲玲院長主持。
譚烨輝老師首先對浮遊植物進行了介紹,海洋浮遊植物是食物網的基礎,是海洋生物碳泵的重要組成。不同水環境條件下群落結構差異大,不同的浮遊植物群落也決定了海區的生産潛力。
随後,譚老師根據現有研究關于極端事件對浮遊植物的影響存在争議,讨論了暖事件(EI Nino)和冷事件(寒潮)以及強降雨事件頻發對浮遊植物群落的群落的影響。
研究選取了南海北部2015年夏季與2016年冬季的數據,對水文特征、溫鹽特征、水團特征和浮遊植物群落特征進行分析,發現EI Nino年夏季黑潮入侵增強形成高溫、寡營養鹽環境,混合層深度變淺,使得南海北部束毛藻豐度異常升高,成為優勢種。相對于冬季,夏季黑潮入侵顯著降低了浮遊植物群落穩定性。
2014年春季和秋季的數據分析表明,春季南海北部受沖淡水影響區域,浮遊植物群落主要為Pico-級為主,秋季南海北部近岸區域,浮遊植物群落主要為Mico-級為主。譚老師随後提出問題:強降雨改變浮遊植物種類或者群落粒徑小型化?并選取了降雨較多的2020年8月和2021年10月珠江口流域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夏季小粒徑浮遊植物群落占50%以上,特别是在河口的上遊高達70%,秋季小粒徑浮遊植物在河口的上遊優勢種突出,高達70%。分析得出,強降雨事件引起徑流輸入增強除了形成高營養鹽外,低光照條件還促進了小粒徑浮遊植物的生長和浮遊植物群落小粒徑化。
譚老師還研究發現,2020/21年超級寒潮引起的快速降溫耦合低光照環境,使得小粒徑混養隐藻Teleaulax在河口上遊更具競争優勢,從而形成高豐度。
報告結束後,學院老師與同學就報告内容積極提問。報告激發了同學們的想象力和科學研究的興趣,為老師們的學術交流提供了平台,為進一步開展合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