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2022年第十一期海學論壇,本次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傳玉研究員、上海海洋大學林田教授作報告。報告由我院的謝玲玲院長與陳法錦副院長主持,本次海學論壇在線上舉行,單場參與人次達300。
劉傳玉研究員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赤道波動與溫躍層混合”的學術報告,報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了赤道溫躍層的小尺度混合觀測及意義。一是在季節變換上,混合會對赤道區域SST的季節變化起控制作用;二是在年際變化上,湍流混合對ENSO循環具有正反饋作用。
利用線性穩定性分析,對比發生熱帶不穩定波和不發生熱帶不穩定波條件下的混合數目,發現發生熱帶不穩定波會使混合數目增多,且可發生在EUC核心以下。
第二部分介紹了小尺度混合結構和時空變異特征産生的機制。提出赤道波動的西向剪切與平均流剪切相互作用會增強剪切。次表層強化的流占20%方差貢獻率,由于流的核心在次表層,核心上部和下部對應的剪切上下相反,即上層增強(減弱)下層減弱(增強),由此産生的混合是産生複雜混合結構的根本機制。
最後對赤道波動作出總結。一是不穩定的Yanai波伴随緯向流振蕩,從而導緻強混合;二是不管穩定還是不穩定的赤道Rossby波,在赤道總伴有緯向振蕩流,則總會周期性導緻強混合;三是赤道慣性重力波普遍發生;四是理想的Kelvin波在赤道提供緯向流;五是次表層熱帶不穩定波提供緯向流,是次表層強混合的重要成因。
此次海學論壇中,劉老師通過對詳細數據的具體分析,向我們展示了發現現象與分析現象成因的過程與思路,在為老師和同學們帶來精彩報告的同時,也為學院的相關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林田教授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我國近海環境中黑碳通量估算及來源分析”的學術報告,報告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在第一部分,林老師為我們揭曉了黑碳的來源,并指出黑碳難降解不代表其不降解,自然環境中的黑碳降解轉化無疑會引發連鎖效應。随後,林老師就“黑碳的來源辨識和通量計算”問題展開講解,并指出黑碳降解轉化對溶解有機質(DOM)的影響以及對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的吸附-解吸附的影響。
在報告的第二部分,林老師為大家介紹了溶解性黑碳(DBC)的識别和量化,指出該部分工作需要借助更優儀器和化學方法進行。随後,林老師講解了DBC的來源問題及其是否與水體中的多環芳烴的關系。
最後,林老師指出黑碳是全球惰性有機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慢速碳循環中發揮潛在作用。此次海學論壇中,林老師以“黑碳”過渡到“溶解性黑碳”的講述方式引導老師和同學進入“黑碳的知識海洋”,在為老師和同學們帶來精彩報告的同時,也為學院的相關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報告結束後,林老師就報告内容積極地與參會師生進行了交流探讨,在會師生對林老師所報告内容十分感興趣,從自身專業與研究方向出發,結合報告内容,提出了許多問題。林老師十分耐心且詳細地回答了與會師生的問題,與會師生都表示獲益良多,學術氛圍十分濃厚。

講者簡介:
劉傳玉,2009年獲物理海洋學博士學位,2009–2015年在德國漢堡大學海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15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任特聘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海洋中尺度不穩定與中尺度渦、小尺度不穩定與湍流混合等海洋動力過程研究。主持國家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及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前沿科學重點研究、先導專項課題等項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Ocean Modelling等物理海洋專業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主要學術貢獻:揭示了中尺度不穩定性、中尺度渦緻各向異性混合結構全球分布規律;首次給出赤道模态熱帶不穩定波(eTIW)流态,發現了次表層熱帶不穩定波(subTIW),揭示了障礙層湍流混合規律,系統闡釋太平洋赤道波動引發溫躍層複雜混合結構機制,确立赤道太平洋溫躍層混合普遍存在性。
林田,1981年3月出生,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态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導;2018年度上海市“東方學者”特聘教授,2021年上海市“曙光學者”,主要從事海洋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科學博士,複旦大學博士後,曾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捷克馬薩裡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留學/訪學。2019年入職上海海洋大學。
主持和參與20多項科研項目,發表SCI 論文 100+ 篇,他引累計超過2200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