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學術報告報道】太阳集团1088vip“海學論壇”(第二十三期)

作者:金廣哲 陳媚霞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日期:2021-10-29

10月13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二十三期海學論壇,本次論壇邀請遼甯工程技術大學張振國教授和廣州大學洪義國教授做報告。報告分别由我院的陳法錦教授和金廣哲副教授主持,本次海學論壇以線上的形式展開,參會人數多達三百餘人。

遼甯工程技術大學的張振國教授首先為我們作了題為“白垩紀重大地質事件的全球效應----對現今氣候變化的啟示與對策”的學術報告。報告以介紹今年的諾内爾物理學獎為切入口,生動的解釋了白垩紀時期發生了衆多重大地質事件的重要意義,解釋了這一時期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關鍵與重要時期的實際意義。随後張教授介紹了白垩紀時期的大規模海底火山事件,對目前海洋科學海洋地質的參照意義,介紹了超級靜磁帶事件的研究成果和發展過程,最後介紹了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背景下白垩紀時期發生的重大地質事件的參考意義。并通過海洋碳收支、鐵施肥試驗和缺氧富氧事件的關系,講述了在古地質層面上未來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領域的幾個熱點問題和關鍵問題。

緊接着,來自廣州大學的洪義國教授給全院師生作了題為“珠江口沉積物不完全反硝化過程介導的N2O釋放”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洪義國教授以河口區富營養化和缺氧事件為例,深入的介紹了調控N2O的幾個生物化學過程以及N2O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為河流較大的物質輸送能力,河口近岸區是重要的N2O釋放源,河口和近岸低氧水體的不斷擴大,也顯著的促進了海洋N2O的釋放。随後,洪義國教授以珠江口為例,結合其研究成果介紹了珠江口的主要環境特征,反硝化過程潛在N2O釋放分布特征和宏基因組技術明确反應過程等研究成果,發現,珠江口上遊低氧水體是大氣N2O釋放的重要強源,表層沉積物反硝化過程是珠江口水體N2O釋放的重要驅動力,微生物介導的不完全反硝化作用住到了朱兩口表層沉積物N2O的釋放,N2O産生和消耗相關功能基因的豐度差異以及微生物生物群落結構變化一定程度上解釋了N2O的釋放分子生态機制。

報告結束後,兩位報告老師都詳細地回答了與會師生的問題,與會師生對兩位老師的報告内容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報告内容積極地與兩位報告老師進行了交流探讨,學術氛圍十分濃厚。

講者簡介:

張振國,男,遼甯工程技術大學礦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海洋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位論文評審專家;科技部油氣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資源與環境。研究方向多為盆地分析與礦産資源評價、地質構造與成礦分析、環境地質與災害地質、地質工程。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新疆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等20餘項;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973”項目)3項、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中國大洋學會項目等30餘項。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Rare Earth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地球科學》、《中國地質》等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2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出版專著3部、教材1部;《海洋石油工程概論》獲2014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教材獎)一等獎。

洪義國,博士,教授三級,博士生導師,廣州大學特聘教授,香港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微生物生态與生物地球化學。主持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人才專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廣州市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發表SCI論文60餘篇,論文總引2600餘次,H指數28,H10指數59。曾獲得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青島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任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IBB和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編委,中國生态學會污染生态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毒理學會環境與生态毒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