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太阳集团1088vip“海學論壇”(第十期)大放異彩

作者:陳媚霞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日期:2020-11-03

10月28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十期海學論壇,這次論壇有幸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優青張國良老師以及汕頭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的陳兆雲教授,同時和我院的方杏芹教授都作了十分精彩報告。論壇由陳法錦院長主持,采用線上進行的方式,學院及學校部分師生參會人數近百餘人。

會上張國良研究員作了題為“海洋岩漿活動與深部碳循環”的報告。首先介紹了地幔深部的碳儲庫的情況,認為在地球地幔深部存在一個巨大的碳儲庫,在地幔岩漿活動過程中,岩漿不可避免的将深部地幔中碳酸鹽等帶到淺部地殼中來,因為碳酸鹽等含碳物質容易在岩漿上湧等過程中轉化為其他物質而不易在洋殼中保存,所以不易為人所發現。然後,張國良研究員通過對IODP航次在南海取得的岩心樣品進行分析是發現,在較薄的南海洋殼内保存有通過岩漿活動帶來的地幔碳酸鹽存在,通過一系列的地球化學手段,分析了該碳酸鹽的來源以及在地幔岩漿作用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反映,從而證實了地幔深部确實存在巨大的碳儲庫;同時研究發現該碳酸鹽層中存在着較高含量的稀土元素,為今後稀土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提供了一個潛在的載體。這一工作同樣在張國良研究員團隊對較厚的西南太平洋洋殼岩心的研究中得以再次證實。該研究為人們研究地球碳循環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對重新研究地球碳循環,以及評估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環境的影響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緊接着,陳兆雲教授作了題為“上升流與沖淡水動力的相互作用”的精彩報告。陳兆雲教授從衛星遙感濁度圖像入手,發現夏季珠江沖淡水在南海北部的射流狀結構,并以此為切入點,系統介紹了如何基于數值模拟的方法對沖淡水射流結構的形成機理及沖淡水與當地上升流的動力相互作用進行全方位剖析,厘清并重點強調了層結(斜壓)效應在沖淡水-上升流耦合動力系統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報告中陳教授還與學院教師開展了積極互動,詳細解答了參會老師提出的困惑,報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後,我院的方杏芹教授作了題為“凝神靜氣,揚帆啟航 ---朝提高海洋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水平的方向努力”的報告,方杏芹老師首先回顧了多年來的一些科研工作,包括發表的主要期刊論文以及在國内外參與的主要研究項目。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對氣候變化熱點問題獨到的研究視角,對台風數值模拟疑難問題的另辟蹊徑,對大氣動力系統可預報性的深入探讨,以及對多尺度系統理念的創新推廣。她逐一展示了代表性論文中的亮點成果,并分享了個人如何注重在科研中培養系統性、交叉性、發散性、創新性、應用性思維,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最後她結合社會背景、學校要求和個人基礎,介紹了未來在海洋氣象災害教學和科研中的發展目标和方向。

學術報告後,本校的與會老師積極地與三位主講老師進行交流讨論,與會師生學術熱情高漲。一期期的學術講座,開拓了師生們的專業視野,對師生們今後科研工作、學習以及學科發展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講者簡介:

張國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碩博研究生就讀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訪問教授;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獲得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鳌山人才”優秀青年學者稱号;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科學評估專家組(SEP)成員;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學者計劃;《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和《海洋地質前緣》兩刊編委;2010年和2014年,作為火成岩石學家,分别兩次參加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329和349航次。主要從事大洋岩石學和地幔地球化學,包括:西太平洋邊緣海盆成因和地幔地球化學、以及闆塊俯沖和岩漿活動有關的深部碳循環、西太平洋島弧岩漿作用和演化、大洋闆内火山成因的地球化學動力學等。關于南海海盆地幔組成和演化的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優青和面上項目等5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及課題各1項,主持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1項等。已發表相關SCI研究論文50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論文主要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EPSL、GCA、Chemical Geology、G-cubed等主流和權威刊物。

陳兆雲,教授,美國特拉華大學、廈門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後。現就職于汕頭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近岸水動力學研究,聚焦上升流和沖淡水的典型物理現象以及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發現台灣海峽西北部上升流和珠江沖淡水新的分布形态,重點通過數值模拟探索其形成機制。申請人以第一/通訊作者在物理海洋學主流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2篇,包括J. Phys. Oceanogr. 1篇,JGR-Oceans 4篇,Ocean Model. 1篇,平均影響因子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