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23日,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八期海學論壇,這次論壇邀請到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的傅剛教授以及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著名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會議由分别謝玲玲院長和陳法錦副院長共同主持,論壇采取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會議方式,不僅有本院師生積極參加,還有許多外單位人士參加會議,參會人數将近兩百人。
9月22日上午,傅剛教授以“MIT大氣科學系對人才的培養及給我們的啟示”為第一個報告題目,介紹了推動Synoptic-Dynamic Meteorology快速發展的幾個關鍵人物,即Frederick Sanders教授及其所培養的Howard Bluestein教授、Lance Bosart教授、Bradley Colman博士和Todd Glickman。針對Frederick Sanders教授及其弟子把氣象研究、氣象教育和氣象商業活動相結合,推動Synoptic-Dynamic Meteorology的快速發展的一些做法,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想和看法。又以“北半球兩大洋上的爆發性氣旋”為題作了第二個報告,追溯了爆發性氣旋的研究曆史,研究中對爆發性氣旋的定義進行了修正,介紹了北半球兩個大洋上爆發性氣旋的統計特征,探究了不同形狀位渦與爆發性氣旋發展的聯系。報告結束後,傅教授和與會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讨論,并期待有更多學者關心“爆發性氣旋”。
9月23日晚,黃瑞新教授應邀在騰迅會議線上作了題為“Circul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is a state of forced circulation”的報告。會上,針對南海環流的熱點問題,黃瑞新教授利用理想封閉模式模拟了南海環流,指出由于南海海盆尺度較小,羅斯貝調整不充分導緻南海環流呈現擾動強迫的特征,學術報告加深了廣大師生對南海環流的認識,提供了關于南海環流研究的新思路,報告内容豐富,科研思路嚴謹,參會師生表示受到了極大的啟發。
學術報告後,教授同師生進行了進一步的讨論,對參會師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取得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效果,讓廣大師生受益匪淺。一期期的學術講座,開拓了師生們的專業視野,對師生們今後科研工作、學習以及學科發展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講者簡介:
傅剛,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在日本東京大學獲氣象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海霧、海上爆發性氣旋、台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許多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100篇文章,主持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氣象局行業專項、863等科研項目,2006年獲全國優秀氣象科技工作者榮譽稱号。曾擔任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和第七屆海洋學科學科評議組秘書,并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PC開放實驗室特聘教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和天津市氣象台客座研究員、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特聘教授;兼任山東氣象學會副理事長、《海洋氣象學報》副主編、大氣物理學委員會委員、熱帶與海洋氣象學委員會委員、氣象教育與培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黃瑞新,物理海洋學家,現就職于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1984年獲麻省理工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博士學位。1999年被中國海洋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主任。2002年起擔任中科院南海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風生環流和熱鹽環流的理論和數值研究,及海洋環流與氣候動力學的聯系。黃瑞新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期緻力于海洋環流理論研究,由于他對通風溫躍層、熱鹽環流等理論的傑出貢獻,在2001年10月被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授予W. Van Alan Clark, Jr.講座教授榮譽。以第一作者或者合作者身份發表并被引用的文章達130多篇,多為《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DeepSea Research》,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Ocean Modeling》、《Tellus》等國際高質量刊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