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太阳集团1088vip“海學論壇”(第十五期)新學期開講

作者:陳媚霞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閱讀次數:日期:2021-03-25

2021年3月17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十五期海學論壇,本期論壇以線上線下同步交流的形式進行,有幸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王錦龍研究員和中山大學吉啟星副教授為我院師生作報告。論壇由陳法錦教授主持,學院及學校部分師生近七十餘人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

王錦龍研究員首先為我院師生作了題為“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科學研究當中應用”的學術報告,放射性核素近年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測年手段及示蹤元素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海洋科學、環境科學等研究領域。在報告上,王錦龍研究員首先詳細介紹了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重點實驗室的基本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接下來就目前在海洋學研究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放射性核素的采樣,分離,提取和測定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放射性核素碘,铯,钚,锶等在洋流運動,水團混合等研究方向上的應用方法做了詳細的講解,對放射性核素鐳和氡在海水地下水交互作用(SGD)的研究領域中的方法和成果做了詳盡的講解。最後,王錦龍研究員就鉛,铍同位素在沉積物定年,沉積物再懸浮過程中的應用,以及钍,鈾同位素在界定沉積物沉積過程,遷移時間和沉積來源方面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和成果展示。最後,王錦龍研究員回答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提問,和在座的領導老師進行了詳細交流。

緊接着,中山大學的吉啟星副教授作了題為“重新認識海洋硝化反應”的報告,硝化反應是海洋中重要的氮循環過程之一,認識海洋硝化反應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生物可利用氮的形态與分布。報告上,吉啟星副教授結合硝化反應的原理,海洋硝化過程中的控制因素以及铵氧化過程的調控因子三個方面做了詳盡的彙報和成果展示。吉啟星副教授首先詳細介紹了海洋氮循環的過程,介紹了海洋硝化作用的研究曆史以及铵氧化過程的機理,講解了铵氧化細菌和铵氧化古菌的區别。接下來結合學生的研究興趣,介紹了海洋中硝化過程硝化反應速率的計算,介紹了硝化速率和硝化菌群的關系以及對海洋新生産力的影響。最後,吉啟星副教授對溶解氧濃度,光照條件,水體pH和水體硝酸鹽濃度等控制铵鹽氧化過程的幾個調控因子做了詳細的講解。

與會師生對兩位老師的精彩報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大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互動,學術氛圍十分濃厚。“海學論壇”的舉辦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的平台,開闊了學術視野,交流了學術思想,積極促進了學院廣大師生的科研工作。

講者簡介:

王錦龍,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2011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2016年博士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赴丹麥技術大學和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訪學交流,主要從事同位素海洋學研究,聚焦于放射性核素在泥沙來源、沉積、輸運和水團輸運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Chemical 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等國際主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9篇。并作為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Marine Chemistry等17個國内外知名學術期刊的通訊審稿人。

吉啟星,中山大學副教授,2017年博士畢業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工作于德國基爾GEOMAR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同時在百慕大海洋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其研究領域為氮同位素示蹤海洋微生物氮循環過程,氧化亞氮的生成,以及氮同位素儀器分析。目前主要研究河口海岸帶環境中的氮循環過程與微生物生态的耦合機制,以觀測數據優化海洋生物化學計算機模式。迄今已發表論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8 篇),Google Scholar統計被他引300餘次,H–inde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