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23日,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十四期海學論壇,本次論壇邀請到了天津科技大學孫軍教授、中山大學杭建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彭世球研究員在海科樓505會議室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學術交流,為太阳集团1088vip的師生帶來十分精彩報告。報告分别由我院的謝玲玲院長和陳法錦副院長主持,本院師生百餘人參會,場面十分精彩。
12月22日上午,天津科技大學的孫軍教授以“海洋浮遊植物生物碳彙”為題做學術報告。孫軍教授介紹了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海洋碳循環機制,并簡單闡述浮遊植物與碳循環、浮遊植物與生物碳彙之間相互作用。進而指出矽-碳耦合的生物碳彙是生物泵最主要的碳封存方式在寡營養海域中,超微型浮遊植物占據主導地位。超微型矽質化生物主要為:超微型矽藻、迅遊藻、聚球藻原綠球藻。從而表明了對超微型生物矽質化過程的分子操作也許是未來解決碳中和問題的方法之一。
12月22日下午,中山大學杭建教授以“建築通風與城市風熱環境的若幹研究與思考”為題。杭教授簡單闡述了目前的研究工作是圍繞城市氣象與建築環境,進行多尺度、創新性、交叉學科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城市通風與飛沫擴散、城市湍流特征與通風評價、城市污染物擴散及其人群暴露和城市能量平衡與熱環境時空特征等等方面。主要研究手段是通過CFD建模類比建築通風情況,進而研究各影響因素的影響機理及其相對重要性。同時通過觀測溫度、輻射(反照率)、超聲風速儀(不同高度的風速、湍流)等因素,為數值模拟提供驗證。最後杭教授指出改善城市通風與能量收支平衡,是構建宜居城市氣候的有效手段。
12月2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彭世球研究員作了題為“國基申請及論文寫作經驗與技巧”的學術報告。整個報告圍繞“ 如何撰寫基金申請書?”展開,彭世球研究員基金申請書的組成内容主要包括選題與題目、摘要、立項依據與研究内容、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和經費申請說明等方面。彭世球研究員認為撰寫基金本子的重中之重在于如何提煉關鍵科學問題,為此彭老師針對拟解決關鍵科學問題展開了詳細地闡述。針對老師們提出的相關困惑,彭世球研究員都一一作答,并給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議。
12月23日下午,彭世球研究員繼續為我院師生作了題為“印太海洋環境預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學術報告。彭世球研究員簡單介紹了國際上主流的全球海洋業務化預報系統及其發展趨勢和存在問題,從而引出目前的研究思路。彭研究員認為目前關鍵技術的研發是基于理論研究、數值模式和資料融合(同化)三個方面,因此将通過發展更高效的觀測資料融合技術、建立更完善的物理參數化方案和改進的計算方案與邊界條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印太海洋環境實時預報系統。最後,彭世球研究員認為提高印太海洋環境預報能力,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提供支撐保障。
學術報告後,本校的與會老師和學生積極地與主講老師進行交流讨論,通過本周的海學論壇講座,參會老師紛紛表示受益匪淺。開拓了師生們的專業視野,取得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效果。

講者簡介:
孫軍,男,現為天津科技大學,教授。2014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天津市特聘教授、中科院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生态學”。近年來,先後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863計劃、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創新工程重點方向項目等40多項課題;發表論文290餘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會評專家,AOS主編助理等9個海洋類期刊編委;UNESCO/IOC TrendsPO工作組核心成員。此外還兼任中國海洋科學考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社會工作。
杭建,中山大學教授,博導,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香港大學榮譽副教授,廣東特支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2016)、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9)。主要從事城市氣象和建築氣象方面的研究,包括:城市湍流與通風及污染物擴散機理的研究、城市熱環境時空特征與熱島效應研究、城市能量平衡與冠層參數化研究和建築通風與室内室外顆粒物(飛沫)擴散研究。近10年來在國際知名SCI期刊共發表或接受SCI論文60餘篇,其中一作或通訊作者的SCI論文45篇,學生一作的SCI論文23篇,SCI他引700餘次。相關期刊包括<
>、<
>等等。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瑞國際合作交流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廣東省2019年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國際合作)項目1項等課題。
彭世球,博士生導師。2004年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博士畢業,2004-2009先後任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博士後副研究員、研究助理教授。2009年10月放棄美國綠卡回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目前是中科院二級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氣數值模拟及資料同化、中尺度動力過程及物理參數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其中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3項)、中國科學院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廣西科技創新計劃重點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并獲中科院王寬誠教育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國家留學歸國基金等資助, 目前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核心成員。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J. Physical Oceanography、J.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 Modeling、 Monthly Weather Review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SCI論文近60篇。成果 曾獲2012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6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目前任廣東省氣象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和廣東省力學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海洋預報” 、“應用海洋學報”、“熱帶海洋學報”編委,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