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18日,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十三期海學論壇,本次論壇邀請到了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吳巧燕研究員、闫運偉副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甯老師在海科樓505會議室為太阳集团1088vip的師生帶來十分精彩報告。報告分别由我院的淩征老師和孔德明老師主持,本院師生近八十人參會,場面十分精彩。
12月16日上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吳巧燕研究員和闫運偉副研究員通過線上會議為我院師生作了精彩報告。首先吳巧燕研究員作了題為“對流和降雨的日變化過程及其對熱帶氣旋增強的影響”的學術報告。吳老師在報告中介紹了台風過程中對流和降雨的日變化過程及其對熱帶熱帶氣旋增強的影響。發現台風降雨和對流的日變化特征,揭示了具有日變化特征的對流過程如何影響台風的結構和強度,從而表明太陽輻射的日夜差異影響台風這種強烈天氣過程的可能性。
緊接着,闫運偉副研究員以“熱帶SST日變化及其對季節内變化的調制”為題介紹了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對熱帶SST日變化的影響及熱帶SST日變化對SST季節内變化的調制作用的研究工作。發現由于背景風場不同,在夏季(冬季),MJO對熱帶SST日變化在150oE(180oE)東西兩側影響相反:當MJO活躍中心位于150oE(180oE)以西(東)時,風速增加(減弱),SST日變化減弱(增強)。發現SST日變化可以使SST季節内變化再熱帶大部分海區(尤其是印太暖池區)增強,而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冷舌區減弱;進一步分析發現其原因是印太暖池區大氣強迫海洋,在SST暖/冷位相,SST日變化較強/弱,SST日變化使季節内變化增強;赤道冷舌區海洋強迫大氣,在SST暖/冷位相,SST日變化較弱/強,SST日變化使季節内變化減弱。報告結束後,兩位老師在線上為我院師生一一解答疑惑。
12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助理研究員王甯博士在海科樓505作了題為“碳同位素示蹤深海極端環境宏生物的物質來源及其意義”的精彩學術報告。王老師報告了利用14C示蹤海溝和冷泉等極端環境物質來源研究的最新進展:在馬裡亞納海溝(海洋最深處)的鈎蝦體内發現人類核爆14C信号,揭示了馬裡亞納海溝并非人們預想中的 “遙不可及”,各種人為污染物(如放射性物質、持久有機污染物和微塑料等)可以通過食物鍊快速侵入海洋最深處,影響整個海洋生态系統的安全;雙碳同位素定量南海冷泉不同宏生物的物質來源比例,使人們更新了對冷泉生物的物質來源依賴性和不同生物礦化機制的認識。
學術報告後,本校的與會老師和學生積極地與主講老師進行交流讨論,通過本周的海學論壇講座,參會老師紛紛表示受益匪淺。開拓了師生們的專業視野,取得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效果。

講者簡介:
吳巧燕,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1年獲得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本科學曆,2007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學位。2008年開始在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所工作,2015年獲得浙江省自然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2017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主持了兩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研究工作聚焦在熱帶海氣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台風海氣相互作用,季風和ENSO預報等。
闫運偉,博士,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學專業。現任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興趣包括上層海洋環流、海溫日變化、海洋熱浪等。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Deep Sea Research Part I等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
王甯,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2014年在香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宇宙成因核素和全球變化等。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Radiocarbon, Quanternary International等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