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太阳集团1088vip舉行了第十二期海學論壇,這次論壇有幸邀請到了中山大學副教授吉啟星以及我院的孔德明副教授在海科樓505會議室和313為太阳集团1088vip的師生帶來十分精彩報告。報告由陳法錦副院長主持,太阳集团1088vip師生近百餘人分别在海科樓505,海科樓313(第二會場)和線上參加會議與讨論,場面十分熱鬧。
會上吉啟星副教授作了題為“氮同位素示蹤海洋微生物互動過程”的學術報告。吉老師在報告中首先系統的講解了海洋中的氮循環過程,以及氮循環過程對生命和海洋環境的重要性,之後,結合自己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德國基爾 GEOMAR 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工作經曆,詳細講解了微生物驅動氮循環的同位素指标特征,闡明了溫室氣體N2O的産生速率受溶解氧、氮基質和微生物豐度調控機制。最後,吉啟星副教授介紹了其開發出的一套全新光譜法前處理系統的氮同位素測定儀器,專題報告結束後,吉啟星副教授針對部分老師提出的問題一一做了解答。
接着,我院的孔德明副教授以“2萬年以來南海海溫分布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初探”為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報告中指出孔老師利用南海柱狀沉積物中的長鍊烯酮不飽和度重建了2萬年至百年的海表溫度變化,發現冰消期海溫變化強烈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而在海平面穩定時期開放海域海溫受到太陽輻射和火山活動調控,而上升流區海溫呈現反相趨勢,表明可能與夏季風引起的上升流變化有關。
學術報告後,本校的與會老師和學生積極地與兩位主講老師進行交流讨論,通過這次指導講座,參會老師紛紛表示受益匪淺。開拓了師生們的專業視野,取得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效果。

講者簡介:
吉啟星,中山大學副教授, 2017年博士畢業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工作于德國基爾GEOMAR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同時在百慕大海洋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其研究領域為氮同位素示蹤海洋微生物氮循環過程,氧化亞氮的生成,以及氮同位素儀器分析。目前主要研究河口海岸帶環境中的氮循環過程與微生物生态的耦合機制,以觀測數據優化海洋生物化學計算機模式。迄今已發表論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8 篇),Google Scholar統計被他引300餘次,H–inde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