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年 7 月 1 日,西沙氣象人向廣東省氣象局發出第一份氣象觀測報告,填補了南海西沙站點的空白,從此國内外天氣圖上有了“59981”——西沙氣象電報的區站号。每份電報的第一組,是世界氣 象 組 織(WMO)規 定 的 全 球 氣 象 站 統 一 編 發 氣 象 觀 測 報 告 的代号。
關于西沙氣象站的故事,我想從一首歌說起。“在那雲飛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着光芒......”,歌中唱出的這一串閃耀着光芒的明珠,就是我可愛的第二故鄉——西沙群島。
我上小學三年級時,語文課本裡有一篇《富饒的西沙群島》,讓孩童時的我久久不能忘卻。沒想到,15 年後,我因工作需要被調往坐落于永興島的西沙氣象台工作。
在永興島工作期間,我從老同志的講述中知道了西沙氣象站建站初期的點滴。1957 年 2 月,廣東省氣象工作會議正式宣布了在西沙永興島建地面觀測站的決定。當時參會的汪海泳(時任涠洲島氣象站副站長)得知這一消息,便邀一同參會的孫孟輝(時任北海氣象台報務組組長),一起向廣東省氣象局局長劉鐵平請戰,要求去西沙建站。當時,汪海泳 21 歲,孫孟輝 23 歲。西沙建站的重任就這樣落在這兩位年輕人的身上。讓我肅然起敬又為之動容的是,汪老前輩為 趕 赴 西 沙 建 站,毅 然 放 棄 了 被 送 去 北 京 大 學 研 讀 氣 象 專 業 的機會。
那時,西沙永興島沒有基礎設施和大型船隻,隻有乘坐漁民的帆船。茫茫大海上,遇上風浪和溺湧的小小的漁船好像一片樹葉在海上漂流、翻滾。當時入住的小茅棚、杉闆房經常被台風摧毀,前輩常常居無定所。
上西沙工作的人,不但要克服暈船嘔吐,還要面臨島上工作“高氣溫、高濕氣、高鹽分”的惡劣環境。同時還面臨着“四沒有”的局面,一是沒有碼頭,船隻停泊在海上,要用小艇來回接駁人和物件,非常危險;二是沒有淡水,靠盛接雨水解決飲用問題;三是沒有通信工具,靠氣象電台與大陸聯系;四是沒有政府和軍隊守衛,隻能自行組織民兵保衛海島。當時,永興島上寥無人煙,要在此荒島上建立氣象觀測站,隻能靠着氣象人白手起家,異常艱苦。
聽老前輩們說,西沙建站初期,美國海軍水上偵察飛機隔三差五飛來永興島上空偵察挑釁。美國軍機飛得很低,比風向杆高不了多少。機上美軍打開艙門,用攝像機拍攝地面時,甚至還可以清晰地看見機上人員的性别和服飾。
氣象人扛槍值班,同時遵照上級“不開第一槍”的指示。聽西沙第二任站長蔡周風老前輩回憶,當時永興島上還沒有行政機構,于是氣象站便主動将美國軍機侵犯我國領空的時間、活動情況記錄下來,用電台報告上級并轉報外交部。1959 年 2 月,中共西南中沙群島工作委員會和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成立,這項使命才由西沙氣象站轉交給西沙工委負責。歲月俨然,我也為西沙氣象人堅守和捍衛國土,維護國家主權做出的努力感到自豪。
1978 年 8 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回海南行政區氣象台。後來的40 多年間,我曾多次出差永興島,每次上島都感觸很深。随着三沙設市,三沙市氣象局在 2012 年 8 月 9 日經中國氣象局批準成立。自此,三沙氣象事業邁上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台站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氣象觀測站網不斷優化……
66 年風雨沉浮,一代又一代三沙氣象人胸懷“國之大者”,為維護南海主權、“一帶一路”建設和保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無論是初創者心中“新中國的西沙氣象資料不能永遠是空白”的偉大抱負,抑或是新一代口中“環境再惡劣也得幹,因為我是氣象人”的豪邁誓言,無不在踐行“堅守、嚴謹、敬業、奉獻、傳承”的三沙氣象人精神。
(該文曾于2023 年 8 月 21 日在中國氣象報發表)
【注】 59981為西沙氣象電報的區站号,是世界氣象組織(WMO)規定的全球氣象站統一編發氣象觀測報告的代号,在每份電報的第一組,用五位數字表示,其中前兩位數字是區号,後三位數字是氣象站号。

作者1975年在西沙工作的工作照
(作者簡介:李樹廣,中共黨員。畢業于原湛江氣象學校電子技術專業,海南省氣象局退休幹部。退休前曾任職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黨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