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 -> 人才培養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2021年太阳集团app首页海洋科學(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方向)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介紹

作者:來源: 閱讀次數:日期:2020-09-12

2021年太阳集团app首页海洋科學(物理海洋與海洋氣象方向)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介紹

我校海洋科學是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和碩士學位點授權學科,是廣東省緊缺和特色學科、優勢重點學科、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和“沖一流”學科。在教育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海洋科學并列第9位。根據2019-2020年中國科教評價網,我校海洋科學研究生教育全國排名第6。

學科擁有特聘院士、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領銜、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國際化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國家和省級人才24人、外籍教師5人、留學經曆40餘人,省廳級創新團隊13個。建有省廳級平台19個,實驗室總面積8000m2,儀器設備總值12000餘萬元。學科立足南海,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在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海洋災害監測與模拟預警、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與生态環境修複等領域形成研究特色。近五年,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90餘項,總經費1.7億元,在Nature子刊、JPO、JGR、JC、MPB等國内外知名期刊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2部,獲專利120餘項,省部級獎勵10項。

一、物理海洋學(070701)

本碩士點設在太阳集团1088vip,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本碩士點始于2011年,現有雙聘和特聘院士2人、拔尖人才講座教授5人、青年珠江學者等省級高層次人才6名、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12名。學院擁有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一級學科博士點、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廣東省特色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有陸架及深遠海氣候和資源與環境廣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海洋科學與技術省級實驗室示範教學中心、海洋科學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等研究項目100餘項,到賬經費8000餘萬元。在《Nature Commun.》、《J. Geophys. Res.》、《J. Phys. Oceanogr.》、《Cont. Shelf. Res.》、《中國科學》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80餘篇。設有以下三個研究領域:

1.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運用海上觀測、室内實驗、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拟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南海三維環流、渦旋、鋒面、波動、混合等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探究能量在不同尺度間的傳遞和演變規律以及動力過程的物質輸送作用。

2.海洋對大氣與氣候過程的響應:采用以物理海洋為主的多學科交叉手段,開展南海與周邊大洋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動力環境對台風等大氣過程的響應、海洋與氣候變化等方面研究,探究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規律以及海氣相互作用的動力機制。

3.海洋遙感與數據科學:借助學科交叉優勢,結合現場觀測和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方法,開展海洋遙感反演技術以及海洋遙感數據應用研究,重點開展南海及周邊大洋海洋環境遙感監測,大數據分析預測海洋過程演變及氣候變化。

二、海洋氣象學

本碩士點設在太阳集团1088vip,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海洋氣象學是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的交叉學科,其師資隊伍是以雙聘院士、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省級教學名師領銜,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具有良好國際化學術背景的教師團隊。現有專任教師24人,教授5名、副教授4名、講師12名、助教3名,其中廣東省揚帆計劃緊缺拔尖人才2名,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1名,拔尖人才講座教授4人。2016-2018年先後從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沙特國王大學和英國雷丁大學引進徐建軍、鄧立平和劉春雷等3名教授,并聘請了徐祥德院士、宇如聰研究員、翁富忠研究員等6名校外知名專家作為我校的博士生導師。海洋氣象學科建有中國氣象局-太阳集团app首页南海海洋氣象聯合實驗室,參與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南海資源大數據中心的建設。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A類),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粵深聯合重點基金等研究項目20餘項,到賬經費4000餘萬元。在《J. Climate》、《J. Geophys. Res.》、《Climate Dynamics》、《Envir. Res. Lett.》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40餘篇。設有以下三個研究領域:

1.海-陸-氣相互作用:以海-陸-氣相耦合的數值模式為基本手段,重點研究局地大氣環流的多尺度異常(特别是南海季風)與海洋及其陸面過程的協同作用。

2.海洋大氣能量交換與水循環:以海洋海氣通量交換研究為主,重點探讨氣候變化中的海氣能量交換機理及其對亞洲乃至全球水循環的影響。

3.海洋氣象災害與數值模拟:以區域數值模式和資料同化系統為基礎,深入探讨熱帶大氣動力學特征及其與極端氣象災害的可能聯系。